《海關中外貿易年刊》的出版始末
點擊數:260962013-10-30 00:00:00 來源: 年鑒網
內容提要:本文論述了《海關中外貿易年刊》的出版及其編輯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并表述了對海關史料的研究與借鑒方面的看法。
關鍵詞: 海關年鑒;年鑒史
年鑒史近代意義上的年鑒,最早起始于英國,至今約有400多年的歷史。中國則到了近代才開始有年鑒性質的工具書,無論從收錄內容、文體結構形式還是從出版周期來看,多數專家認為清同治三年(1864年)出版的《海關中外貿易年刊》(以下簡稱《年刊》)是年鑒源頭的標志性出版物,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年鑒性質的工具書①②③④。
一、《海關中外貿易年刊》的出版及其特點
(一)《年刊》出版前的歷史背景
前清時期的定期統計報告制度。清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684~1686年)閩海關、粵海關、江海關、浙海關設置以后,各關按照貢舶、市舶、行商、夷商、稅款等內容,向皇帝及戶部上報。統計項目并不固定,僅報貨物種類數量,不統計物品價值。自雍正年起,側重于關稅收支統計,建立“滿關造冊奏銷制度”,即定期的統計報告制度,計算時間為一年,由監督署內冊房負責編制報表。商人納稅時填“親填冊”(或稱“商填冊”),海關開給收據(稱紅單,即“循環冊”)。海關以“親填冊”和“循環冊”為依據,連同各關稅收等情況,填寫“稽查冊”(或稱“稽考冊”)上報。報皇帝和戶部的專題和清冊(即“稽查冊”),是前清海關業務統計資料。雖然這些專題和清冊一年上報一次,由于內容單調且不對社會公開,僅在官府內部傳閱,所以不能確定為年鑒性質的工具書。
鴉片戰爭中,中國戰敗,分別與英、美、法等國簽訂南京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時,又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及有關章程, 西方列強從中除獲得賠款、割地等外,獲得通商、外國人幫辦稅務等特權。1854年7月12日,英、美、法各派一名稅務監督組成的江海關稅務管理委員會成立,洋關首先在上海建立。1859年兩江總督何桂清任命李泰國為首任海關總稅務司。1861年1月,清政府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正式委任李泰國為海關總稅務司,至此,全國已設有江、粵、潮、津、閩、浙等八個海關,在全國范圍正式形成洋關制度。同治二年(1863),李泰國被革職,由赫德繼任。
赫德上任后,對監管、征稅、緝私、統計、海務、港務等海關事務,建立全面的規章制度,引進西方海關管理模式,還親自從西方國家挑選財務、統計、稽核、航標等專業人才等。他不但掌握中國的財政命脈,后又兼管郵政、氣象觀察、海港檢疫、同文館、商標掛號、統管出國參展國際博覽會等事宜。雖然任務繁重,但赫德對貿易統計、年刊出版一貫高度重視,下發多篇通令和訓示,布置和指導統計工作。
(二)《年刊》的正式出版
1.《年刊》出版前的近代貿易統計工作。1859年編制的《中外貿易統計》,最早開始于江海關。它不僅是全國海關近代貿易統計的起源,也是全國近代社會統計工作的源頭,這在《上海統計志》內已正式載明。統計工作最初創始人是第一任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李泰國和江海關稅務司英國人德都德。
各地海關公布貿易統計的起始時間如下:上海的正式海關統計開始于1859年初;廣州始于1859年12月;汕頭始于1860年7月1日;天津、寧波及福州開始于1861年期間;廈門始于1862年;煙臺及長江口岸起于1863年等⑤。
1864年前,各關編制貿易統計內容簡單,僅列進出口船只數量、進出口貨物噸數等單一統計課目。
2.《年刊》的出版標志近代年鑒的創始。1863年冬赫德任海關總稅務司職后,改進海關統計,對外進出口貿易統計與埠際進出口貿易始分別記載。1864年2月17日,赫德簽發總稅務司署第1號通令,飭令各地海關稅務司將其口岸1863年貿易統計冊送交江海關稅務司。
根據總稅務司的要求,在逕送編制統計表的同時,增加年度貿易的文字報告。統計項目計有進出口船只噸數、進口貨物貨價及花色、出口貨物貨價及花色、復出口貨物、貿易總值、稅鈔總值、總論、結語等8項,總論部分是對口岸內外貿易情形的統計分析?!皩ν夤_發行最早見諸于世的全國海關貿易統計年刊,是1864年的通商各關對外貿易統計和貿易報告⑥?!奔?/span>1864年出版的《海關中外貿易統計年刊》。有三部分:貿易報告;貨物類編;國內貿易統計。有時因為第二部分的材料過多,就分刊成二卷,所以每年的年刊有三卷的或四卷的。
東海關稅務司署設立后,即循例編制全年貿易冊論。冊論開篇為英中文貿易論略,系對本口岸內外貿易的概略評述。下設稅鈔、貿易船只、貿易貨價、出入內地貨物、金銀、、旅客、專項等7個欄目。1864年1月,《東海關貿易報告》首次出版。1882年起,貿易報告并入貿易統計年刊。
3.《年刊》的特點。為什么多數專家認為清同治1864年出版的《海關中外貿易年刊》一直連續出版,直至1948年,至今是中國出版時間最長的年鑒。我認為專家們主要從年刊(年報)的實際內容和基本特點的廣義而定,并不是從狹義的名詞解釋而定。它有如下特點:(1)《年刊》由政府批準、官方編撰出版并對社會公布。有人認為赫德是英國人,洋人辦《年刊》不是政府行為,這是誤解。赫德被大清國政府聘為海關總稅務司,海關總稅務司署是總理衙門的下屬機構,赫德建議、策劃編制《年刊》完全是政府行為;(2)《年刊》內容廣泛,不僅有海關稅收、進出口貿易、進出口船舶等基本情況,還有其他情況。例如沿岸貿易、航運、民船貿易、外國橋民及商行、銀行、郵政、氣象、水文等。而且,連續數據資料非常寶貴。(3)各種數字增長還是減少如實寫明,并客觀地分析增長或減少之原因。民國時期,楊端六、鄭友揆兩位學者認為《海關中外貿易年刊》有兩個明顯的長處:規模大,有事實根據,為當時國內獨一無二的刊物;能隨時改良,使海關統計日趨完整。
二、《海關中外貿易年刊》編輯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一) 集中編制機構
為加強編印、出版《年刊》等全國各地海關貿易統計的資料需要,1873年10月27日總稅務司赫德簽發第17號通令,通知各地海關稅務司,決定:把統計和印刷從江海關分離出來組成一個獨立的機構,其名稱為:造冊處,由總稅務司署的一個成員主管,其職務為稅務司。已被選為統計科稅務司的人為廷得爾先生(MrECTaintor)。(英文名稱為:Statistical Department,1932年改稱為統計科。)專設一位稅務司主持其事,直接歸總稅務司管轄;各地海關稅務司應按季、按年將編造的貿易報告書,逕寄造冊處,以匯總編??;成立造冊處印刷局,負責印制《年刊》、表報和一切文件;茲派廷得爾常駐上海辦公。
(二)《年刊》制度的不斷改進
1865年起,各口岸海關稅務司開始按總稅務司要求繕寫本口岸年度貿易報告。該貿易報告屬于海關貿易統計的一種特殊類型,以文字記述為主,內容涉及各口岸貿易(包括貿易統計數據)、政治、經濟、社會等情形。1867年起,總稅務司署指派專職稅務司匯總各關貿易統計表冊,編制全國海關的年度貿易統計,載入《年刊》。該年度貿易統計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全國貿易及稅收(“輯要”),另一類為各關(各口岸)貿易統計。
1874年,總稅務司署造冊處設立,將各地海關的統計工作納入統一管理之中,逐漸頒行完善海關各項統計制度的措施。據此,統計指標為商品價值、進口貨原產國、出口貨運銷國、金銀與貨幣等項;1897年兼辦郵政后,加上郵包的統計指標。貨品分類以海關進出口稅則作為海關統計商品目錄。統計價格,進口貨物以到岸價格加進口稅、費,出口貨物以離岸價格加出口稅,統計價格單位以海關兩為統計單位。
1875年,總稅務司署造冊處在各關編寫上報各口岸年度貿易報告的基礎上,開始編寫全國海關年度貿易報告。貿易報告主要根據口岸及地區特點,以貿易及社會、政治、經濟等諸多情形來分析貿易狀況,或以部分貿易統計數據比較來闡述貿易變化及特點等。
1930年11月5日,代行總稅務司職務的華善簽發總稅務司署第4133號通令,1930年起,所有各口岸發行之單冊貿易報告均停止出版,只出版由造冊處所主編惟一包括全國貿易之報告。
1931年6月12日,總稅務司梅樂和簽發第4244號總稅務司署通令,設立編制統計表辦公室,編制全國海關對外貿易統計月報;成立中央統計處,并裝有與世界先進國家近似之制表機器,以使海關統計與其他國家統計趨于一致。
“上海,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意義年鑒的發源地。因為早在清同治年間上海海關(江海關)就創辦了《海關中外貿易年刊(一說年報)》并連續出版,乃是中國年鑒的先聲,它近乎當今的統計年鑒⑦?!?/span>
三、對海關史料的研究與借鑒
中國首次出現年鑒性質的刊物是《海關中外貿易年刊》,因為《海關中外貿易年刊》是新關(洋關)主辦,由總理衙門聘用的洋人赫德等所操縱,勢必涉及對《年刊》的歷史作用的評價,這就要求我們實事求是、科學準確地給予評估。
1.不忘恥辱歷史,但又要面向未來。近代海關帶有濃厚的半殖民地色彩,《年刊》曾是西方列強侵略、干涉、控制中國的情報資料,我們不能忘記過去恥辱歷史。但是我們又要面向未來,它的統計制度是先進的、科學的,統計數字是準確的、系統的。正如海關史研究專家陳詩啟說:“我們欣賞這部書的資料價值和淵博內容,我們同意‘序言’所說的‘在中國海關的發展和活動中,赫德在一段很長時間里一直起著推動作用’的評價;但是我們不同意它把赫德打扮成為‘維護中國利益’、‘提高中國的福利’、‘對中國人富有同情心’的評價⑧?!?/span>
2.使古代封閉的奏折和表冊統計轉變為近代先進公開的統計制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社會效應?!赌昕返那吧?/span>1859年編制的《中外貿易統計》是全國海關近代貿易統計的起源,也是全國近代社會統計工作的源頭?!赌昕返裙ぷ靼逊饨浜蟮暮jP統計推動到先進的近代統計,并使全國統計帶入到近代統計。
3.《年刊》的出版和發展,推動了海關兼辦事務郵政、燈塔、商標掛號、世博會等發展。例如,把古老落后的中國郵驛制度推動到近代郵政制度;把古代寶塔型航標推動到技術先進的近代燈塔等。海關所出的各種報告,在近代中國是最有歷史最有價值的經濟紀錄。凡是研究中國近代國內外貿易及關稅的,沒有不以它為根據的。社會科學的研究,更重視數字和圖表,《年刊》的統計恰恰可以供給最有系統最具權威的資料⑨。
4.《年刊》的出版和發展,為大批專家、學者提供浩如煙海而且非常珍貴的原始資料。在晚清時期、民國時期、新中國時期,《年刊》不但為研究海關及其兼辦事務提供參考資料,而且為研究社會政治、經濟、金融、科技、工業、外交、交通、進出口貿易等領域提供比較完整、比較準確的參考數字和分析資料⑩,所以,《年刊》愈來愈受到社會各界重視和關注。
5.《年刊》等統計不但具有歷史作用還有現實意義。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重視海關統計。早在1950年初,海關總署就設立統計處,將上海的統計機器拆遷到北京,采取多種方式組織收集統計資料,使1949年的《海關統計年刊》于1950年脫稿付印,保持了海關統計的連續性。1950年10月,周恩來總理在政務院第53次會議上指出:舊海關有許多業務行政技術方法是有用的,如海關的統計就是比較可靠的。周總理還親自為《海關統計》刊物題寫了刊名。建國后,海關中外貿易統計的實際內容,毫無疑問都是當代業務數字和分析資料,但同時也是合理地借鑒和運用建國前《年刊》等海關編制出版的貿易統計框架、程序、方法等。
國務院批準,從1981年起對外正式公布中國進出口貿易情況時使用海關統計數字。1984年經國家統計局批準,海關統計作為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統計,并定期向聯合國提供。1986年,國務院再次明確公開發表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數字以海關統計數字為準。1990年創編《海關統計年鑒》(中文和英文兩種版本),實際上它是《海關中外貿易年刊》的繼承和發展。
綜上所述,《海關中外貿易年刊》等近代中國海關史料,在當時年代內是獨一無二的,對封建落后的海關制度轉向先進的近代海關制度起到推動作用,許多珍貴近代海關史料對當代海關、貿易、郵政、海務、港務、商標、世博會等都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① 趙秀富:《年鑒編寫100問1994》,冶金工業出版社,2006。
② 孫關龍:《年鑒與地方志的比較研究》,載《年鑒信息與研究》2008年第5~6期。
③ 賈輝銘:《年鑒的起源與發展、性質與功能》,載《年鑒編纂理論與實踐研究》,第182頁,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
④ ⑤ 《中國外貿史》(1931年版)。
⑥ 《中國海關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2004。
⑦ 姚金祥:《志海學泳集》,方志出版社,2007。
⑧ 魏爾特著,陳孜才等譯:《赫德與中國海關》。
⑨ 《海關制度概略叢刊》,上??偠悇账臼鸾y計科印行。
⑩ 托馬斯·萊昂斯著:《中國海關與貿易統計》(1859~1948年),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上海海關 張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