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vtrn"></address>

        <form id="xvtrn"><nobr id="xvtrn"><meter id="xvtrn"></meter></nobr></form><address id="xvtrn"></address><form id="xvtrn"><nobr id="xvtrn"><progress id="xvtrn"></progress></nobr></form>

        主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主辦:中國出版協會年鑒工作委員會

        首頁>>年鑒研究>>年鑒專訪

        充分發揮年鑒在文化大發展中的作用
        ——訪張家港市市長楊芳

        點擊數:269372011-02-22 00:00:00 來源: 年鑒網

        編者按:

            舉國上下都在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而努力,張家港市注意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發揮年鑒的作用,作出了顯著成績?!稄埣腋勰觇b》創刊12年來,獲得10多種獎項,其中就有“全國特等獎”4個。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市政府領導的重視、指導、支持密不可分。為了總結、推廣他們的經驗,本刊記者走訪了張家港市副市長楊芳同志。

        記者(以下簡稱“記”):楊副市長您好!張家港1995年就曾因精神文明建設成績卓著而享譽全國,近年來在“三個文明”建設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張家港年鑒》也連續多年獲獎,市政府領導是怎樣推動這方面的工作的?

        楊芳(以下簡稱“楊”):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我國的文化要大發展、大繁榮。年鑒是文化建設的有力武器,應充分發揮其作用。

        《張家港年鑒》自1996年創刊至2007年,共出版12部,總計900余萬字,已成為張家港記錄歷史、資政育人的一部生動教材,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充分肯定,并在歷屆全國年鑒質量評比中獲得15個獎項,其中獲“全國特等獎”4個,分別為:1999年獲首屆全國年鑒編纂質量綜合評比特等獎,2004首屆中國地方志年鑒評比特等獎,2005年、2006年,連續兩年獲全國年鑒編纂出版質量評比特等獎,成為 “中國年鑒資源全文數據庫核心年鑒”,被授予“中國年鑒獎”稱號。

        多年來,《張家港年鑒》在編纂實踐中不斷創新創優,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色。1999年,張家港年鑒》率先推出“懸賞捉差錯活動”,被評為中國年鑒界年度十件大事之一;2001年,張家港史志辦率先通過ISO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04年,張家港年鑒》改為全彩印刷,并出版電子光盤隨書贈送;2005年,張家港史志辦又提出“打造張家港年鑒品牌”目標;2006年,《張家港年鑒》的改革創新成果被列入中國方志系統年鑒十件大事之一。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張家港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各承編單位通力合作的結果,也是廣大年鑒工作者辛勤筆耕的結果。年鑒編纂、出版取得的這些成績,在客觀上起到了為張家港文化增光添彩的作用。

        記:市領導是怎樣在組織領導方面指導年鑒工作的?

        楊:在抓緊年鑒工作方面,我們首先作到了組織領導的落實。從首部《張家港年鑒》編纂開始,張家港市就專門成立了年鑒編纂委員會,由市委書記任名譽主任、市長任主任、市四套班子領導任副主任,各鎮鎮長和市有關部委辦局的主要負責人任編纂委員會成員。從1996年至2007年的12年中,先后4次調整編纂委員會組成成員,但始終堅持由市委書記、市長分別擔任名譽主任和主任。作為名譽主任的歷任市委書記12年來堅持為每部《張家港年鑒》作序。12年中,一年一度的年鑒工作會議均由分管副市長深入指導。由分管領導總結上一年年鑒工作,提出下一年度年鑒編纂工作要求,表彰當年年鑒工作先進單位和個人。市委辦、市政府辦每年均以“兩辦”文件的形式下發《關于做好年鑒編纂工作意見》、《關于做好年鑒發行工作的意見》,使歷年年鑒的發行量保持在2500冊左右。

        記:是領導在年鑒編纂人員方面作出了哪些安排?

        楊:人員是決定成敗的第一要素。1996年,張家港史志辦在完成首輪修志任務后,就集中全辦人員轉入年鑒的編纂工作。2002年,又成立年鑒編輯部,作為市委黨史地方志辦公室直屬事業機構,確保編制滿員。同時,歷任史志辦主任均親自擔任年鑒主編、副主任擔任副主編,主任、副主任、業務科室人員全部擔任年鑒責任編輯,確保了張家港年鑒的責任編輯長期穩定在8人以上。全市8鎮(區)和機關部門均建立了一支有200多名撰稿人員組成的年鑒基層撰稿員隊伍。對于這支隊伍,市委史志辦每年都組織他們培訓學習,開展業務研討,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并開展優秀撰稿員、優秀文稿評選表彰活動,以充分調動年鑒編纂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年鑒經費方面市領導是怎樣安排的?

        楊:1996年首部年鑒編纂出版開始,市政府即撥出???/span>10萬元用于年鑒的出版印刷費用,同時經市政府同意適當征集年鑒宣傳彩頁收取費用,以彌補經費的不足。2004年,張家港年鑒實行首次全彩印刷、附贈電子光盤后,市政府又加撥經費10萬元,每年20萬經費保障了年鑒的發展所需。

          :為了保障年鑒的編纂質量,市領導還采取了哪些措施?

        :《張家港年鑒》創辦以來,特別自2004年后,張家港史志辦緊緊圍繞“把《張家港年鑒》打造成一項地方文化品牌”的目標,努力創新、創優,使編纂質量逐年提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把好“五個關”,即:

        一是以創新的精神科學設置框架,把好“綱目關”。在每年確定年鑒綱目前,史志公要向讀者征求對前一部年鑒的反饋意見(下發征求意見函),對內則組織編輯人員撰寫論文進行專題研究,分析把握上部年鑒的得失;要求所有責任編輯通讀《張家港日報》全年合訂本,掌握自己分管條線工作的年度特點和亮點,理清年度大事要聞;按照繼承與創新的原則由各責任編輯制定自己分管范圍內的征稿綱目;由主編將以上所有材料和意見匯總后,制定當年年鑒的編纂綱目,然后召開全體責任編輯討論會,確定綱目。最后由各責任編輯按照分工負責的篇目制定“綱目實施細則”,內容包括各撰稿單位的概況要素、常設性條目的設置寫作要點、大事條目的提示和寫作要求、表格的征集、圖片的要求、字數控制等細化內容,隨當年年鑒的培訓寫作材料一起發至各撰稿單位,確保有的放矢,高效征稿。

        二是按照一步到位的要求精心組稿,把好稿件關。在組稿、編稿中,史志辦首先通過召開年鑒編纂培訓會議,總結上一年的成績,表彰先進,分析問題,提出新一部年鑒的編撰要求;印制下發《史志鑒工作手冊》,統一編纂要求和行文規范;由各責任編輯對原稿精心初審編輯,對不符合要求和需補充資料的原稿提出修改意見后退回撰稿單位重新撰寫或是修改補充,只有基本符合要求的稿件才被允許進入編輯程序。

        三是用精益求精的作風控制質量,把好“審校關”。嚴格按照“三審三?!钡囊?,采用多關口多層次的組合式審校。對一稿實行撰稿單位負責人審核、責任編輯初審、主編復審與自校相結合,達到全書內容安排合理,寫作用詞規范化的目的;對二稿實行撰稿員核對、單位領導復審與編輯互校,最大限度地減少差錯,尤其是事實差錯;對三稿實行主管部門(市委辦、政府辦、保密局)審核、印前捉差錯活動糾錯、出版社終審、編輯協校,文字主編匯校相結合,達到規范的出版要求。

        四是按吸應讀者閱讀的需求精心設計,把好“裝幀關”。從美觀、大方、實用的要求出發,在裝幀設計上做到:擴充公共彩頁,每年用32個版面安排卷首圖片,突出全市年度成就、年度亮點的宣傳;通過公開招標,由廣告公司對所有宣傳彩頁進行統一設計;實行全彩印刷,從16開改到大16開本,并附贈電子光盤,便于讀者讀鑒用鑒。

        五是按規范運作的要求健全制度,把好“考核關”。在整個年鑒的編纂運作中,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管理與考核制度,具體做到:建立健全環環相扣、步步為營的督查制度,力爭把差錯消滅在成書之前;建立健全優秀撰稿員和優秀文稿評比表彰制度,以調動基層撰稿員的積極性,促進稿件質量均衡全面提高;建立健全連帶責任的考核獎勵制度,以層層把好各道運作關口。

          :感謝您在百忙中,抽出時間來接受本刊的采訪!您談的這些經驗都很寶貴,有市領導如此深入指導、大力支持,相信《張家港年鑒》必將在文化大發展中,作出更大貢獻。

        注:

        圖為《年鑒信息與研究》記者專訪張家港市副市長楊芳(中)

        (Top) 返回頁面頂端
        18禁男女羞羞无遮挡免费网站
        <address id="xvtrn"></address>

              <form id="xvtrn"><nobr id="xvtrn"><meter id="xvtrn"></meter></nobr></form><address id="xvtrn"></address><form id="xvtrn"><nobr id="xvtrn"><progress id="xvtrn"></progress></nobr></form>